◎賴文智律師
Google在前一陣子推出的AI摘要服務(即在使用者搜尋時,先針對使用者的可能搜尋意圖提供AI摘要,例如:搜尋D3+K2,除了出現電商廣告、付費搜尋廣告,接下來出現的是「AI 摘要維生素D3和K2是兩種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通常被一起補充,因為它們在鈣質利用和骨骼健康方面有著協同作用。 維生素D3主要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而維生素K2則負責將鈣引導到骨骼和其他需要鈣的組織,同時幫助預防鈣在動脈等軟組織中沉積。 」,而右側則會出現一些AI摘要使用到的連結來源)。對使用者來說,如果只是要知道「答案」,搜尋行為就結束了,但對於內容經營者來說,點閱的動作就消失了。

讀者們可以點選連結先閱讀下述這則數位時代的報導:
生成式AI技術在這幾年的大幅推進,使得理解問題或是搜尋關鍵字背後的「意圖」變得更精確,Google推出的AI摘要,絕對是更符合使用者期待的服務,因為,絕大多數使用者要的不是搜尋結果頁面,而是「答案」,只是這個答案又跟使用者進行搜尋背後的「意圖」有關。若是資訊性的搜尋意圖,可能得到解答就是其目的,若是消費性的意圖,則最後還是會需要商品或服務的購買決策及消費行為的發生。對於依賴搜尋引擎所帶來「自然流量」的網站,顯然Google AI摘要對於不同意圖的搜尋行為,產生的衝擊並不相同。從結論來說,提供訊息傳遞的網站將大量流失點閱搜尋結果頁面來的流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網站,則會需要爭取成為AI摘要服務中使用到的連結,並企圖影響使用者的購買決策,讓最終消費行為發生在自己的網站上。
新聞媒體業者顯然又站上了Google AI摘要所帶來海嘯的第一排,因為新聞媒體的新聞報導主要提供的就是資訊型的內容,通常使用者只需要「知道」某些事情,若由AI摘要即可得到答案,即不會有後續的點選連結的重作,新聞媒體業者在網站經營這塊所賴以維生的流量及相應的廣告收入,必然會大幅下降,這樣的衝擊恐怕也是新聞媒體業之所以非常急切在推動媒體議價法的原因;但對於以網路內容作為商品或服務行銷的網站而言,雖然來自搜尋引擎的流量應該也會變少,但搜尋引擎的AI摘要服務並不會把使用者本來的消費需求變不見,只是可能改變了使用者從購買意圖到購買決策的過程及最終的購買行為發生的網站…(本篇當作測試,想到什麼先寫一寫,先來趕欠客戶的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