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部落格 Blog
- 賴文智 律師
網路暨智慧財產權 - 張啟祥 律師
訴訟法制暨大陸投資 - 劉承愚 律師
生技醫材暨創業投資 - 劉承慶 律師
契約管理與文創事業 - 蔡淑娟 律師
金融法務暨公司治理 - 蕭家捷 律師
個資保護暨民事行政爭訟 - 廖純誼 律師
農業、科技與智慧財產權 - 張桂芳 顧問
數位文創暨智權管理 - 王文君 研究員
資訊科學暨法資訊學 - 益思團隊綜合發表
綜合專業文章部落格
全域分類 Menu
- 人工智慧 公司 公告 公平法 其他 刑法 刑訴 創投 勞工 商標 國土 專利 履歷 憲法 政府採購 時事短評 智權綜合 民法 民訴 法理學 消費者保護 營業秘密 生技 租稅 網路 著作權 行政法 行銷 遊戲 醫療衛生 金融 隱私 電信 電子商務 電影 非法律 非營利組織
益思
-
台北所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90號8樓
Tel 886-2-27723152
Fax 886-2-27723128
service@is-law.com
高雄所
高雄市四維三路6號17樓A2
Tel 886-7-335-7331
Fax 886-7-536-5657
eric@is-law.com
http://www.is-law.com
選單
日曆 Calendar
« | 十月 2023 |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熱門文章
- 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法制可能的衝擊(上)
- FOXY的罪與罰
- 賀!《小老闆啦啦隊2》連續13週蟬聯博客來網路書店 行銷企管-法令規範類銷售NO.1
- 數位環境的著作權法制思考(1)
- 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與合理使用(1)
- 台灣工藝研究所專案成果-專屬授權與非專屬授權有何差異?
- 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與合理使用(2)
- 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與合理使用(4)
- 地理資訊系統之著作權保護問題研析(1)
- 機構典藏與著作權(1)
版主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上)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出版:劉承愚律師《當文創遇上法律:公司治理的挑戰》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上市《當文創遇上法律:智慧財產的運用》 - 益思客服推薦
- 從歐盟的AI白皮書與資料策略看AI發展的管理框架(上) - 益思客服推薦
- 如何促進AI的發展—從Data Driven談資料應用的法律(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法制可能的衝擊(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淺談跨國連鎖事業的法律型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百果樹重新開幕,文化森林何時現? -- 兼論文創法第22條之適用 -- - 劉承慶律師推薦
- APP產業相關著作權議題:一、APP產業基本概況(一) - 賴文智律師推薦
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法制可能的衝擊
賴文智、王文君
"淚痕也模糊得不分明了
我的生命是藝術
有黃昏時西天的浮雲
用殘損的手掌祈求"
這是微軟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人小冰(WeChat ID: xiaoice-ms)在2016年5月16日發表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時,記者上傳一張常見的風景照片,小冰在讀出照片之後,結合1920年後519位現代詩人的上千首詩反覆學習(術語稱為疊代)10,000次給出的現代詩[1]。
為了驗證作品的藝術性,微軟還曾自2017 年2 月開始在中國線上社群天涯、豆瓣、貼吧和簡書上用27 個化名發表作品,引來諸多關注,甚還向雜誌和報社投稿,亦有獲得錄取、發表[2]。當人工智慧的創作成果已肯人類一樣受到肯定,甚至培育人工智慧的成員也無法具體預測小冰的創作成果時,著作權法又應該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普及應用所帶來的衝擊呢?
一、AI是否可能作為著作人?
首先,我們會面臨的問題,會是公眾很自然會產生的疑問,AI本身是否可能作為一個「人」,成為著作權法所稱的「著作人」,而享有權利、負擔義務?1986年上映的電影《霹歷5號》中的機器人主角Jonny (No. 5)原本是為戰爭用途開發的機器人,因遭雷擊而產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在參與研發的創作者的協助下逃離廠房後,在美國展開一連串事件與自我追尋,最後如願宣誓成為美國公民,那麼,著作權法是否也可能承認機器人的創作也如人類一樣受到保護呢?
事實上,隨著著作創作相關科技的發展,著作保護的邊界一直在擴張,但都還緊守著一個界線,必須是人類投入創作活動的成果。以翻譯為例,機器的翻譯成果,隨著資料庫、語意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可以想見小說、電影中所描述人類無須精通各種外語透過機器直接交流的情境,顯然在可預見的未來會進入溝通無障礙的階段。然而,機器翻譯的成果呢?向來不被承認應該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我們是否可以思考,如果像攝影著作這樣高度借助攝影機器、自動修圖程式的創作,都具有被著作權法保護的可能性,我們是否要緊守著特定作品必須有「人類」直接從事創作的限制,而考慮承認一個人工智慧產出的成果,只要客觀上具有一定的創作高度,即可承認其作為一個「著作」而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當然,這會涉及到著作權保護的理論基礎,究竟是為了鼓勵人類創作?還是是對於著作本身的保護?著作權法有關著作權的定義,「著作權: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指創作著作之人。」我國著作權法所指的「著作」,必須由「自然人」所完成嗎?在承認「法人著作」的規範架構下,其實我們可以嘗試大膽一點,認為無須限定於「自然人」的創作,只要是被「創作」出來的著作,即可因著作完成而生著作權的保護,至於創作著作之人,則可再進一步討論在人工智慧創作成果的保護時,由誰來作為權利義務歸屬的主體。筆者認為權利義務是要歸於AI還是AI的創作者(AI的開發團隊),則未必要一步直接到位,承認AI可以作為著作權法上權利義務的主體(賦予其法律上虛擬人格),至少也可以嘗試思考若是鼓勵對於人工智慧產業投資保護的角度,學習歐盟等國對於資料庫保護採取特別權利的制度,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式。
值得參考的是,日本「知的財産戦略本部 検証・評価・企画委員会次世代知財システム検討委員会」於2016年4月所發布《次世代知財システム検討委員会報告書~デジタル・ネットワーク化に対応する次世代知財システム構築に向けて~》[3],即有相當篇幅在討論現行日本著作權法有關著作及選擇、編排具有創作性的資料庫的保護,不足以用以保護人工智慧創作成果,而2017年5月「知的財産戦略本部」所發布的《知的財産推進計画2017》[4],於構築促進資料、人工智能利活用以強化產業競爭力的部分,針對「AI生成物」(即AI自律生成的創作物),認為對於社會文化發展有所助益,而應提昇產業投資的誘因,此時對於AI生成物因非屬人類的創作,而無法受保護即成為一個必須要考慮處理的問題[5]。前述報告書及計畫書中,也提到面對像人工智慧這樣需要大量資料(無論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二次利用的趨勢,如何透過著作財產權限制的彈性調整及降低人工智慧相關產業侵權的風險,也是值得我們一併注意的議題,畢竟,如果AI可能作為一個人,自然不會只有權利保護的一端,亦有對於他人著作利用而可能產生侵權風險的另一端需要考量。
[1] 請參,微軟的人工智慧小冰學會作詩了,我們試了一下,https://kknews.cc/tech/8m5a8rq.html, 2017/5/26, visited.
[2] 請參,微軟小冰全球項目負責人李笛揭秘:小冰如何成為寫詩達人?,https://kknews.cc/tech/z3xm5xa.html, 2017/5/26, visited.
[3] 報告全文可於下述網址取得:http://www.kantei.go.jp/jp/singi/titeki2/tyousakai/kensho_hyoka_kikaku/2016/jisedai_tizai/hokokusho.pdf, 2017/5/26 visited.
[4] 計畫全文可於下述網址取得:http://www.kantei.go.jp/jp/singi/titeki2/kettei/chizaikeikaku20170516.pdf, 2017/5/26 visited.
[5] 請參前註計畫全文第12頁<AI 生成物について>以下的內容。
Copyright IS-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