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管理與文創事業


關於版主
站內搜尋 Search

專業部落格 Blog

全域分類 Menu

益思

2010/05/07 17:00
網路,校園生活的提早社會化---從無腦妹事件談起

相信你我最近都看到了媒體上大肆報導的「無腦妹破壞公物」的新聞,透過當今網路上廣泛運用的「人肉搜索」模式,很快地揪出了破壞橋樑護欄的兩位女高中生;也看到了新竹市政府由原先原諒、不要求賠償的態度,在經過網友撻伐闖禍者「犯後態度不佳」之後,一百八十度轉變為堅持要求索賠。

 

姑且不論兩位高中生究竟真的是惡性重大、打死不改,還是只因青春的一時衝動加上網路民粹的大環境結合起來造就她們十惡不赦的形象,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再次看到了,當「壞事傳千里」的古訓配合上現代科技「網路無隱私」的特性,傳統上校園裡「學生不乖鬧事」的事件,可以提升到社會新聞的層次。大家也不禁就此紛紛議論,現在的年輕學子,已經如此的惡劣無法導正了嗎?

 

筆者想到二十幾年前還在讀中學的時候,學校的訓導人員一天到晚都在為學校裡被惡意破壞的門窗、桌椅、器材等發怒,張牙舞爪地集合全校訓話,誓言絕對要找出元兇的種種畫面。當年這些年輕氣盛的小伙子,因不守規矩遭到責罰,趁著夜黑風高潛入校園砸東西出氣,長大後的他們,全都變成了壞蛋了嗎?我想倒也未必。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答案其實很清楚。當學生破壞公物事件發生,它本來也不過就是一個不乖的孩子闖了個禍。但當這件事的經過被原原本本地放上網路,不乖的孩子搖身一變就成了全民公敵(尤其是如果這小子「犯後態度不佳」)。偏偏我們就是有這麼多的學生沒有弄清楚,在校園裡可以被寬容的淘氣,擺上網路就成了社會事件。無腦妹的事件不是第一個,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除了她們終究應該要為自己犯的錯誤付出代價,還有什麼樣的教訓,是我們該從這一類的事件裡面得到的?

 

直接了當地說,不只是學生,就連很多成人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弄清楚在便利的網路科技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社會意涵。當大家習以為常地把網路當作個人秀一場又一場的舞台,往往忘記這個舞台可是沒有柵欄、不收門票,也不會篩選觀眾來觀賞的居心是善是惡的。所以社會版記者現在總是在網路上找新聞,因為我們確實已經進入了一個網路即是社會的年代!而對莘莘學子來說,恐怕更少有人意識到,網路,其實是通往成人世界與真實社會的任意門,從連上網際網路的那一刻起,學生就失卻了家長與學校的保護,直接暴露在真實的社會裡。真正令人畏懼的壞人是不會把自己的犯罪證據公開的,所以這些學生要離真正的壞人恐怕也還距離遙遠。因此比較令人憂心的,反而不是這些學生未來是不是終於能變成知書達禮的好公民,而是如果一般的學生對於網路世界的警覺心如此差,那麼他們在網路世界裡變成受害者的機率恐怕更令人擔憂了。

 

當我們交給孩子一把剪刀,我們會一邊諄諄告誡:剪刀可以簡出美麗的花樣,但也會反過來深深刺傷自己的血肉。那麼,當我們把使用網路的技能交給了年輕學子,我們真的已經盡力地、足夠地教導、提醒他們,進入網路就提早進入了社會,要時時小心網路也可能成為反噬的怪獸,為他們的青春畫下難以彌補的傷疤嗎?


Copyright IS-Law.com
由 劉承慶律師 發表於 契約管理與文創事業 | 引用 (0) | 閱讀(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