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暨智慧財產權


關於版主
賴文智律師

許多人說,我是他們遇到唯一一個在messenger對話時,還使用完整標點符號的人。

wenchi@is-law.com
站內搜尋 Search

專業部落格 Blog

全域分類 Menu

益思

2014/03/06 01:45
困擾台灣電子書產業的「授權」問題

◎賴文智律師

臺北科大專利技轉電子報-第一卷第十期(2014.03)

http://ntut.eipm.com.tw/epaper/20140303105642/epaper.htm  

 

台灣電子書產業自2010年喊出「電子書元年」以來,迄今一直未取得令人接受的成績,數位出版視統計基礎的不同,僅約占1~3%,遠較美、英、日、中國都來得低。歸諸其原因,多以台灣市場規模小、電子書授權書目不足、閱讀習慣等為由,而「授權」議題更是相關業者最頭痛的問題。

 

紙本出版通常是由作者授權予出版社,再由出版社製作為書籍,透過市場通路進行銷售;書籍形式的電子書,某程度也承襲前述的產業慣習,出版社能否從事電子書的出版,往往取決於其是否能於與作者或國外版權代理商同時或另行取得電子書發行的授權。這也是各國出版業的常態,並非台灣市場所獨有。

 

但何以「授權」成為眾多電子書業者心中之痛?筆者相信倒不致於是因為著作權法或相關法制導致授權困難,而可能是台灣市場因大型的出版業較少,整體電子書的銷售情形亦不佳,故願意以較高的成本先行向作者或國外版權代理商同時取得電子書發行授權的情形相對較少,造成電子書發行的書目不足,消費者比較難取得較新、較具議題性的電子書,這又再度導致台灣電子書市場推展的困難。彷彿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直讓台灣的電子書市場停滯不前。當然,除非採取靜待市場自然成熟的方式,否則,電子書市場的參與者必須要對前述現象設法改變。

 

近來,筆者觀察到市場上開始出現部分電子書平台業者採取較積極的態度轉換角色,由虛擬通路的角色,嘗試轉換為匯聚授權、協助小型出版業者上架至各電信通路、iBooks、Google Play Books、Amazon Kindle等,這種銷售平台轉向作品經紀(轉授權)服務,其實是一個蠻正向的發展。對於前述大型的電子書通路(平台)業者而言,逐一與眾多小型出版業者洽談,光是談判溝通的成本就划不來,自然樂見其發展,更不用談這些小型出版業者若自行獨立洽談,還必須要自行承擔發行數位版本的成本。但對於電子書平台業者而言,則是將既有投入的成本或關係,作擴張的服務提供,反而是一種分攤成本的方式。

 

台灣本地的電子書平台業者在推動電子書的銷售遇到瓶頸後,轉而向中、小型出版社爭取協助製作電子書及上架到各通路的經紀服務,雖然看似讓自己的電子書平台不再就特定書目具有「獨家」的效果,但在目前多數電子書的載具仍以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為主的台灣市場,以類似「作品經紀人」的角色匯聚眾多中小型出版社的電子書授權,逐步促使前述大型電子書通路的授權書目增加,相信有利於消費者端對電子書閱讀的接受,而電子書平台業者有具體銷售的實績,也更容易爭取出版社及作者的授權合作,將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電子書「授權」作為產業發展的瓶頸,到解決電子書「授權」作為一種商業可能的模式,也值得我們繼續觀察其後續發展。當然,台灣其他深受「授權」困擾的數位內容產業,是否可能產生新的「中介者」,成功展示「授權是一種好生意」的商業模式,也值得讀者們關注。


Copyright IS-Law.com
由 賴文智律師 發表於 網路暨智慧財產權 | 引用 (0) | 閱讀(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