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部落格 Blog
- 賴文智 律師
網路暨智慧財產權 - 張啟祥 律師
訴訟法制暨大陸投資 - 劉承愚 律師
生技醫材暨創業投資 - 劉承慶 律師
契約管理與文創事業 - 蔡淑娟 律師
金融法務暨公司治理 - 蕭家捷 律師
個資保護暨民事行政爭訟 - 廖純誼 律師
農業、科技與智慧財產權 - 張桂芳 顧問
數位文創暨智權管理 - 王文君 研究員
資訊科學暨法資訊學 - 益思團隊綜合發表
綜合專業文章部落格
全域分類 Menu
- 人工智慧 公司 公告 公平法 其他 刑法 刑訴 創投 勞工 商標 國土 專利 履歷 憲法 政府採購 時事短評 智權綜合 民法 民訴 法理學 消費者保護 營業秘密 生技 租稅 網路 著作權 行政法 行銷 遊戲 醫療衛生 金融 隱私 電信 電子商務 電影 非法律 非營利組織
益思
-
台北所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90號8樓
Tel 886-2-27723152
Fax 886-2-27723128
service@is-law.com
高雄所
高雄市四維三路6號17樓A2
Tel 886-7-335-7331
Fax 886-7-536-5657
eric@is-law.com
http://www.is-law.com
選單
日曆 Calendar
« | 九月 2023 |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熱門文章
- 員工獎酬新工具-限制型股票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書面同意是否一定要以紙本為之?
- 臉書(Facebook)蟑螂,無法無天?
- 食品廣告標示,謹慎為妙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僱主臉書(Facebook)洩個資,當然不行!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可否要求網路業者刪除網友張貼之個人資料?
- 科技新創事業常見的法律問題(1)
- 百貨公司專櫃也有黑心貨?淺談百貨公司的責任
-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自2010年7月1日適用於多數電子商務業者
- 職場電子郵件監視的隱私權問題研究(1)
版主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上)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出版:劉承愚律師《當文創遇上法律:公司治理的挑戰》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上市《當文創遇上法律:智慧財產的運用》 - 益思客服推薦
- 從歐盟的AI白皮書與資料策略看AI發展的管理框架(上) - 益思客服推薦
- 如何促進AI的發展—從Data Driven談資料應用的法律(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法制可能的衝擊(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淺談跨國連鎖事業的法律型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百果樹重新開幕,文化森林何時現? -- 兼論文創法第22條之適用 -- - 劉承慶律師推薦
- APP產業相關著作權議題:一、APP產業基本概況(一) - 賴文智律師推薦
科技新創事業的熱潮,從上個世紀末一直延燒到現在,早期的創業家從車庫開始打天下,新近的創業者從育成中心(美國稱之為「incubation center」,大陸稱之為「孵化器」)出發,創業環境雖有不同,但是遇到的法律問題則是大同小異。一般的科技新創事業,在創業伊始,最重要的就是「技術」,沒有過人的技術開發產品或服務(以下統稱為「商品」),事業根本無從開始。當技術轉化為商品後,必須要找到市場,於是「業務」就成了新創事業的第二個努力的目標,一旦有的業務,公司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及良好的調度,來擴充及占有市場,於是「財務」就成了公司是否能夠成長的關鍵,當然,在此同時,「技術」仍應不斷創新,「業務」仍應不斷擴展,配合「財務」的良好規劃,一個事業才能欣欣向榮,扶搖直上。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在很早期就引進法律的思考,在「技術」面,建立了智慧財產的規劃與保護,在「業務」面,建立了完整的銷售及合作契約範例及業務人員的訓練,在「財務」面,確立了公司的股權結構及公司融資的權利義務,這樣的公司,雖然創業者有時會覺得被法律綁手綁腳,但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會是「敗而不亂」,在解決問題後,比較容易轉回正軌。有的企業則不然,一切都以「衝」為行事原則,將法律及契約視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負擔,這樣的企業,基礎不易穩固,無論在技術、業務、財務面,都有許多瑕疵存在,一旦遇到挫折,會因為欠缺行事準則與規範,而上下亂成一團,最後通常都是兵敗如山倒,而以週轉不靈收場,甚至在可能獲致成功時,都會因為在法律面規畫的不足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為協助創業者認識新創事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茲就筆者個人經驗所歸納出新創事業常見的法律問題如下:
一、技術股的安排
談到科技新創事業,首先要談的就是創業者最重視的「技術股」。科技新創事業與傳統製造業及服務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技術」必須有點石成金的效果,其技術既然有點石成金之效,擁有技術的人,就會和出資的金主協商其技術的價值,並且具體反映在股權的結構上。
在我國設立的公司,技術股主要的來源包括
(一)員工以公司所需之技術做為出資。
(二)公司買回庫藏股供員工認購。
(三)公司與員工簽訂認股權契約。
(四)以員工紅利方式發放新股。
(五)辦理現金增資時提撥一定比例由員工認購。
前述五項技術股機制,由於均係依公司法明文為之,創業者只要確認與出資金主以書面協議發行額度及方法,並依法律規定記載於公司章程或踐行公司內部程序,比較不會發生問題。
此外,最直接也很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就出資股東高額溢價向創業者購買已發行股份(俗稱「老股」),而後再由創業者以面額認購公司發行的新股,老股與新股間的價差,則用以備置「技術股」,在一定的條件下,發放給創業團隊及後進人員。這樣產生的技術股,由於不是基於公司法的機制而為,創業者於出資者間所訂的合約條款就格外重要。在某些新創事業中,不乏見到因為技術股的合約內容不完善,或根本沒有簽訂合約而是以口頭約定,日後發生糾紛者。又由於此類技術股時常登記在創業團隊核心人員的名下,在某些核心人員離職、破產或死亡時,這些技術股的歸屬亦常會發生爭議。因此,將創業時技術團隊與投資者的共識充份地以投資協議書、技術股合約等完整規範,乃是科技創新事業打穩基礎的最重要程序。
二、公司體制的運作
在公司體制的運作上,科技新創事業時常會遇到二類的問題,即公司法程序的遵循,以及股東間的協議,茲分述如下:
(一)公司法程序的遵循
對於許多科技創業者而言,法律並不是創業思考的成份,在公司的新創階段,所謂的股東會與董事會,只存在於會計師送來簽字的文件,事情都是大家說好了就埋頭苦幹,所謂的程序並不存在於創業者的思考之中。
但是公司畢竟是依法成立的法人組織,公司法對於公司的行為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董事會及股東會是不能紙上作業的,董事會至少要以視訊方式為之,股東會則需實際依法召開。如果沒有踐行法定的程序,就做成會議紀錄並依其辦理登記或對外做為法律行為的文件,主其事者可能吃上偽造文書、詐欺或背信等官司。筆者曾見過明星級的新創事業,因為公司文件的問題纏訟經年,公司從產業新星成了流星,也有公司的部份股東以公司文件不合法為要脅,逼迫創業團隊交出經營權否則就進行法律追訴的案例,這些都值得創業者特別注意。
(二)股東間的協議
從法律的制度來看,一個公司最高的權利機關就是股東會,而最高的執行機關就是董事會,創業者由於資金不足,雖然有技術股的加持,但是其持股的比例通常仍不足以與出資者相抗衡。如果雙方沒有其他的法律安排,股東會及董事會將會完全被出資者掌控,創業者想要大展身手卻受制於董事會甚至股東會之事,時有所聞。
為解決股權結構所導致的公司經營權偏向出資者的問題,在實務上多是以股東間協議的方式來處理。創業者與出資者簽訂股東協議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平衡大股東在股權比例上的優勢。為達成此一目的,股東協議書可以設定董事會的組成以及經理人任期的保障,進而設定少數股東對於特定議案的否決權,以達到保護少數股東的目的。由於每一個創業的個案都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筆者也建議創業者在著手創業或計畫引進投資人時,都應該先與熟悉公司營運法規的顧問進行討論,以找出平衡創業者與出資者權利的最適當解決方案。
* 作者為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律師.台灣大學財金所EMBA
Copyright IS-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