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部落格 Blog
- 賴文智 律師
網路暨智慧財產權 - 張啟祥 律師
訴訟法制暨大陸投資 - 劉承愚 律師
生技醫材暨創業投資 - 劉承慶 律師
契約管理與文創事業 - 蔡淑娟 律師
金融法務暨公司治理 - 蕭家捷 律師
個資保護暨民事行政爭訟 - 廖純誼 律師
農業、科技與智慧財產權 - 張桂芳 顧問
數位文創暨智權管理 - 王文君 研究員
資訊科學暨法資訊學 - 益思團隊綜合發表
綜合專業文章部落格
全域分類 Menu
- 人工智慧 公司 公告 公平法 其他 刑法 刑訴 創投 勞工 商標 國土 專利 履歷 憲法 政府採購 時事短評 智權綜合 民法 民訴 法理學 消費者保護 營業秘密 生技 租稅 網路 著作權 行政法 行銷 遊戲 醫療衛生 金融 隱私 電信 電子商務 電影 非法律 非營利組織
益思
-
台北所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90號8樓
Tel 886-2-27723152
Fax 886-2-27723128
service@is-law.com
高雄所
高雄市四維三路6號17樓A2
Tel 886-7-335-7331
Fax 886-7-536-5657
eric@is-law.com
http://www.is-law.com
選單
日曆 Calendar
« | 九月 2023 | » |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熱門文章
- 員工獎酬新工具-限制型股票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書面同意是否一定要以紙本為之?
- 臉書(Facebook)蟑螂,無法無天?
- 食品廣告標示,謹慎為妙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僱主臉書(Facebook)洩個資,當然不行!
- 個人資料保護法Q&A-可否要求網路業者刪除網友張貼之個人資料?
- 科技新創事業常見的法律問題(1)
- 百貨公司專櫃也有黑心貨?淺談百貨公司的責任
-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自2010年7月1日適用於多數電子商務業者
- 職場電子郵件監視的隱私權問題研究(1)
版主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從大立光與先進光智權爭訟和解案談公司治理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上)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出版:劉承愚律師《當文創遇上法律:公司治理的挑戰》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新書上市《當文創遇上法律:智慧財產的運用》 - 益思客服推薦
- 從歐盟的AI白皮書與資料策略看AI發展的管理框架(上) - 益思客服推薦
- 如何促進AI的發展—從Data Driven談資料應用的法律(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人工智慧對於著作權法制可能的衝擊(上) - 王文君研究員推薦
- 淺談跨國連鎖事業的法律型態 - 劉承愚律師推薦
- 百果樹重新開幕,文化森林何時現? -- 兼論文創法第22條之適用 -- - 劉承慶律師推薦
- APP產業相關著作權議題:一、APP產業基本概況(一) - 賴文智律師推薦
•第三款 個人資料權在憲法上之地位
個人資料的蒐集和揭露,會使個人私密的不欲人知的面貌暴露出來,而造成當事人困窘和感情上的傷害;更深一層地,在個人資料被揭露的情形,被侵害者所喪失的不只是資訊的自主權,更是因為他人對其行為的品評而喪失個人生活的自由,特別是採取不同於主流價值的生活空間。個人原本可以自由地去營造和形成自己的生活型態,偏偏在個人資訊被揭露情形,使社會主流價值侵入個人生活,嚴重者可能導致對個人自由和創造力的扼殺,否定以「個人」方式存在之可能,使每個人在被公開的主流價值下而標準化。
也因此允許個人資料任意蒐集,將使個人時時有被監視的恐懼,無法隨心所欲地生活,甚至喪失安全感,在無法擺脫被監視的狀況下,往往被迫對自身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做出改變,使其行為和生活的自主權受到妨害[1];而愈倚賴用個人資料來對人作理解,也離獨立有尊嚴的「個人」愈遠,人們不再是認識你這個人,而是將你化約為符號、資料而為了解和評價。因此,無論從人性尊嚴或隱私權─對個人領域的事務的控制權的角度觀之,均應肯認個人資料權應受憲法的保障,在現代資訊社會尤然。隱私權乃作為一上位概念,本身並不由憲法第二十二條呈現,而是具有解釋、適用已明文規定之權利的指引作用,並補充具體化未列舉或隨時代發展出的權利,也就是說,當某一型態個人領域的控制權,日見形塑成熟,即可透過隱私權的價值在二十二條予以承認,本文認為個人資料權基於前述的保護正當性及成熟性,就是此種操作的極佳範例。
•第三節 電子商務與個人資料保護之聯繫
•第一項 電子化、網路化之特徵-以個人資料保護為中心之發掘
在前述第一章第一節的定義中已論及,電子商務以電子化與網路化為要素,而電子化與網路化具有以下的特徵,使個人資料保護更具重要性以及需求特殊之因應:[2]
- 1. 掌握資訊工具及能力者易取得他人資料:掌握專門技術或網路工具者,有能力在一般人不知不覺中即取得大量他人資訊。
- 2. 資訊易傳遞、集中:電子資料容易複製,又佔空間極小,較傳統檔案容易傳遞、集中。尤其在網路化之情形下,傳送極為容易,甚且跨越國界。
- 3. 資料易予分析、整合:電子資料容易使用電腦程式予以分析,而資訊系統所具備與強調和其他系統的共容性,使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料更容易在不同系統中處理和整合。
- 4. 資料可迅速、不留痕跡地變更、洗除:按個鍵即可不留痕跡地把記錄變更或洗除,也因此一有塗改、變造不易察覺或追究。
- 5. 資料防護不易:傳統之檔案可以經由警衛的看守或上鎖等措施加以防護,使無關人員不易接觸;但電腦檔案則不然,因其處理須經過許多專門步驟,而增加了接觸的人數,且在網路化情形下,須防止駭客入侵,更增加安全上的風險。
- 6. 對資料保護意識的低落:一般人對電子媒體的個人隱私權,在意識型態上甚為薄弱;而資料處理者任意擷取窺視或組合他人資料,用以滿足個人之好奇心或私人需求卻不以為杵;復以有權蒐集、管理個人資料之權利者,僅持超平常心看待大量的個人資料而不加以尊重。
•第二項 電子商務對個人資料的需求性
前項電子化、網路化的特徵觀察,著眼於電子化、網路化本身的性格,但不可忽略,電子商務還有「商務」此一要素,而當電子化、網路化和商務連結在一起時,就個人資料保護的角度而言,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首先,個人資料的提供與獲取,在電子商務先天上就是不可避免的。傳統的交易型態出賣人可以對買受人一無所知,只要拿到錢就好了,但在電子商務的交易型態,相對人並不是現實地出現在眼前,如何確知是誰跟我交易,是不是真能獲得給付,即成為問題,因此勢必要有個人資料的交通,才能使網路上交易成為可能,信用卡卡號的提供就是現實上最普遍的例子。
更進一步的,電子商務經營者除了要吸引顧客進入該網站瀏覽並且有購物行為外,同時為了要達成一對一行銷並提昇客戶的消費忠誠度,常常想盡各種方法蒐集個人資料,以試圖描繪出顧客的好惡輪廓,藉由個人化的服務,增強其競爭力。而此種作法在電子商務之所以特別鮮明,可以從消極面和積極面加以說明:[3]
- 1. 消極面:在網站可替代性過高的網路消費環境下,為求能成功的留住消費者,常常需要以此種行銷方式提供消費者個人化的服務。
- 2. 積極面:關係行銷的利益雖然很好,但是這種行銷方式在過去所耗費的成本過大,因此常常不被納入經營策略的考量中。但是現今由於網路化與電子化的特徵,可大量、迅速、輕易的處理個人資料,尤其新興資訊科技諸如cookies的興起,更容易蒐集消費者的資訊,此種經營方式即易於實現。
就因為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之下,個人資料的重要性非同以往,個人資料可以說成為網路公司的重要資產,這從Amazon新的隱私權政策表示,客戶的個人資料可能會被當作公司資產的一部份轉移給收購的公司[4],以及二嫌犯趁選舉熱潮之際,號稱有一千五百萬筆選舉人名冊,規劃出各選區選舉人之詳細資料,利用網路招攬及主動投寄各候選人來進行販售[5]等案例可以清楚看出。
也因為個人資料的重要性非同以往,個人資料的保護問題也就特別受到重視,據報導,從一份美國商業周刊所進行的調查指出,個人隱私權是消費者決定上網購物的最大障礙,甚至為了維護個人隱私權,拒絕登錄在未明確提出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政策的網站,有些網路使用者更為了自保,以假資料上網登錄[6]。
從第一項及本項的討論可知,電子商務中個人資料保護的問題,具有特殊探討的價值,因此,在學者及實務對電子商務的討論,以及各國的做法中,個人資料保護已成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
[1] 參照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頁276-277(1998.7)
[2] 相關特徵之觀察可參照洪榮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頁14(1993/6);熊愛卿,網際網路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台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頁49-51(2000/7);葉淑芳,行政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隱私權益之保障為中心,中興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頁144-145(1999/7)
[3] 參照邱建勳,從電子商務之面向探討網路資訊隱私權,http://www.elitelaw.com/paperread.asp?paper_no=971 (2001/5/1瀏覽)
[4] Patricia Jacobus,隱私權團體:亞馬遜政策有騙客戶之嫌,CNET新聞專區,http://www.taiwan.cnet.com/news/ec/story/0,2000022589,11014061,00.htm (2001/4/26瀏覽)
[5] 李科逸,從網路販賣名冊看個人隱私之保護,http://www.crime.org.tw/data01-a1401.html (2001/4/26瀏覽)
[6] 吳芬滿,網路隱私權與個人化服務的矛盾,http://www.ectimes.org.tw/searchshow.asp?id=916&freetext=網路隱私權與個人化服務的矛盾&subject= (2001/4/26瀏覽)
Copyright IS-Law.com